
关于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建议
百色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关于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建议
提案人:班丽芳 民族宗教界委员 田林县医疗保障局局长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低、机构不健全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药产业链体系构建不完善,优势无法体现。中医药行业是涵盖农业、工业、商贸、流通、研发等多个领域,关联度较大、延伸性较长、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一是忽视中药材种植。在药材生产仍然是以传统的小农生产为主,集约化程度纸,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不稳定。二是我市的大多数中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属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中药材市场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我市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全国共有中草药12000多种,广西就有4600多种,而百色有将近2000种,居广西首位,是广西中草药的主要聚焦地。但销售方面,主要是个体药商摆摊,缺乏统一的、专业化的销售平台,造成全市丰富的药材有价无市,难以形成“道地品牌”效应。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短缺,已不适应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一是公立医疗机构中医技术人员少,县区发展不平衡。如田林县2020年中医类中医师仅46人,占全市的5.1%,每千人拥有中医技术人员0.17人,与全区“十三五”期末目标中每千人拥有中茖执业(助理)医师0.36人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乡镇级中医药技术人才基本处于空缺状态。二是相关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人才基本处于空白。虽然已出台了我市的出台了《关于促进百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但因财力有限,投入资金少,规模化生产、经营尚未形成,引进人才与技术的瓶颈仍无法突破,与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几乎没有人才储备。三是基本医疗机构人员待遇低,中医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统筹优质中医壮瑶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设区市三级中医类医院、县办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只有全市各县(市、区)均设立中医院,达到全覆盖。田林县乡镇级卫生院中医馆覆盖率仅为90%。
(四)中医药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我市12个县(市、区)均未建立中医药管理机构,造成中药管理部门职能分散,协调困难,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建议
(一)加大推进中医药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百色市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历来是传统的全国药材八大产区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在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奠定循环经济、持续发展观,市场竞争力弱,无法把握市场良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对中药原料产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合理的规划,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成规模化种植。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中医药企业,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建成一批中药材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
(二)加快建立健全我市中医药基层管理机构。根据《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充分认识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成立中医药管理局,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全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划、生产、加工、大健康、产业链等业务指导,发挥“火车头”带领作用,为我市中医药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加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充分依托区、市现有的医学类院校,通过委培或定向招生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解决基层的用人难问题。二是加大对中医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中医药人才引进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向县级中医药事业输入新鲜血液,让县乡引得、留得下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三是成立中医药壮瑶医协会,吸纳民间中医人才,多方面多渠道实现“传、帮、带”工作,不断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四)加强对中医药作用的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开辟中医药知识讲座、中医药病症诊断等专栏,提高社会认知度。要大力宣传中医辩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疑难症、各种综合症、亚健康中中医所具有的而西医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