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 编 火 笼
入冬后,商场里摆出许多与取暖有关的设备:电热毯、电热取暖器、暖手宝、浴霸……种类繁多,琳琅满目,颜色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我被商场的电动取暖机器包围,感慨现代生活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不由回忆起童年时的一种取暖工具:竹编火笼。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一入冬,在小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我会看到这样熟悉的场景:外婆和姨婆、叔公们的双手都放在宽大的蓝布衣襟底下,提着一个用老黄竹篾条编成的笼子,笼子下部形似椭圆形的南瓜,上部用篾条做成提把,笼子里放置瓷盆,瓷盆里装上草木灰,再堆几块烧得火红的炭块,炭块在白灰中发出闪亮的红光,热浪从竹笼的缝隙流出,笼里还放有一双木筷方便拾取炭块,这就是当时一个标准的竹编火笼。
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巧妙地将炭火盆和竹篮这两种不同的物体完美组合,制作出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便利取暖器。
当年那条老街出现这样一道风景: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男女,闲暇时,他们的双手和竹编火笼被上衣遮挡,是看不到的。人们有的三三两两地站在家门囗唠家常,有的在门前的石墩上闲坐。谁的火笼里,炭块烧没了,大伙会拿出自己的火笼,每人分给她一块炭。然后,几个姨婆又继续谈天说地。最惬意的是抽竹筒旱烟的老伯,只见他坐在石墩上,把土烟丝放入烟嘴,用木筷夹起火笼中的炭块点燃,眯上双眼神情满足地享受着。
这时,外婆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火笼和邻居们唠嗑。矮小的我在外婆的身旁感受到火笼从她的衣襟下散出的热浪,聆听姨婆们的笑声或嘀咕声。
那时候,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谁家挖了红薯都会煮熟,热乎乎地端出门口分给邻居们;谁家后院的柚子熟了,也拿出来剥开、分吃;谁家乡下亲戚送来玉米棒子,也分给每户几个……这附近没有人吵架,更不用说打架斗殴了,邻居们的笑声如火笼的热量一般温暖了整个冬季。
有时,外婆会戴上老花眼镜,坐在桌子前,摊开一张新报纸,把火笼放在膝下,仔细地阅读起来。我坐在她身旁看着,外婆津津有味地把报纸翻来覆去地阅读,竹编火笼和家里养的小黄狗在她的膝下静静地陪伴。
看过的旧报纸多半会用来糊墙,斑驳的墙面用报纸贴上,暗淡的房屋也变得亮堂起来。
两年之后,我上了小学,爬上小板凳,读着墙壁上那些认得或不认得的字,指着报上黑白照片里的人或景物对外婆问这问那,外婆总是耐心地教会我上面的字。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从报纸上学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当年我曾经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写下一些文字,放到报纸上,分享给人们阅读,该有多好啊。多年之后,我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实现了童年的一个愿望。
墙上的文字和外婆的竹编火笼一样,缤纷着我的童年。现在,那间平房已被一幢崭新的四层小楼代替,报纸墙也化作了尘土,火笼也不知搁置在何处……
竹编火笼的作用还体现在寒夜。在北风凛冽的夜晚,外公不知从哪里找来两个带有橡胶嘴的透明玻璃瓶,我灌上热水之后放进被窝,抱在怀里暖呼呼的,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但半夜醒来,发现瓶子是冰冷的。这时幸亏有外婆放在床边的火笼给我们供暖,它的瓷盆被装上更多的炭块,此时就是这个燃烧的小火炉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热量,让我们这间低矮潮湿的平房变得干燥起来,暖和起来。
“请问您想购买哪一种款式?”商场营业员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手指向一个形状与竹编火笼有点相似的电动取暖器说:“就买它了。”我想,竹编火笼也许退出了现代生活,但它仍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底。□欧红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