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包的粽子
在我的家乡,一年至少有两个节日是要包粽子的,一个是春节,一个是端午节。春节包的是大粽子,端午节包的是小粽子。粽子到底有多少种,我没有考究过,但在我们这里,大体上就分大粽子和小粽子两种,大粽子我们就叫“粽”,小粽子我们叫“羊角粽”。
过大年包大粽,是我们民间的一个习俗;端午节包羊角粽,也是我们民间的一个习俗。没有粽子,这两个节就不算完美。
我的母亲不是本地人,自小在外地求学,然后又支边来到这里,单身时在饭堂吃饭比较多,不善于做家务,更别说包粽子了。虽然成家后她也要操持家务,但因为过去在家务事上缺少“历练”,饭菜也做得比较勉强。
农历腊月二十三,陆陆续续的就有包大粽的叶子上市,人们也开始考虑要用哪种糯米包粽子了。过年包的大粽,分绿豆粽和豆沙粽,主料都是糯米,糯米里裹着绿豆或豆沙,部分人还会配入板栗、花生一类的东西。无论怎么配,过年包的大粽就分咸的和甜的两大类,咸的是绿豆粽,甜的是豆沙粽。咸的也好,甜的也罢,中间总要放进一大块肥猪肉,它是决定年粽口感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年粽味道的关键佐料。
过年包的大粽,要用大的粽叶包,一个大约有一斤重。而端午节包的羊角粽,形状上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呈两个角,小的一头圆圆尖尖,因为它的这个形状,人们就叫它“羊角粽”。羊角粽的主料也是糯米,可里面一般不放馅,吃的时候蘸点白糖,吃起来很有韧劲。
我的母亲不会包粽子,因此每年过年时,看到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粽子吃,她的心里总会不好受,于是,母亲开始学着包粽子。
看到会包粽子的人她就上前请教,把包粽子的流程记下来,然后回家慢慢摸索,不久后,母亲渐渐学会了包粽子,虽然包好的粽子不是那么好看,但总比没有的要好。外形不好看,母亲就在“内容”上多下点功夫,多放些配料,让它们的味道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吃到母亲包的不是很好看的粽子,味道却比别人家包的好看的粽子好,我也因此总爱说粽子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其实过节包的粽子,不管是大粽还是小粽,象征的意义大于食用的意义,特别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普遍提高以后,包粽子也没有逛庙会、舞龙舞狮、赛龙舟那么热闹,但节日的气氛总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粽子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很关键的一种。要是春节和端午节没有了粽子,那我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口罗里宁